这是上海的文化之环。一座座或怀旧或新锐的文化建筑,承载着活力四射的演艺文化活动,交相辉映。
这是上海的逐梦之环。环人民广场演艺区,肩负着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演艺活力区、推动上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使命。
这个环,成形自五年前——黄浦人用切实的行动,将“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蓝图上的美,变成了现实中的真。
如今,站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黄浦人,再一次整装待发——未来五年,将再度刷新环人民广场演艺空间密度,进一步提升空间活力能级,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奉献黄浦人的智慧与心力。
1月21日,黄浦区与市文广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的未来,正式启航。
回眸“十二五”
高密度剧场群是怎样炼成的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
上海的独特,源自其“混血”的历史基因,在岁月的容器中,发酵成优雅、大气、包容与开放。
而追溯城市艺术气质的源头,人民广场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指向。如今的这里既是上海的行政中心,也是炫彩多姿的文化中心: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共舞台、天蟾逸夫舞台……一座座或怀旧或新锐的文化建筑,承载着活力四射的演艺文化活动,交相辉映成一个上海的文化之环——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
这个被赋予了上海气质的文化之环,为这座城市造就了美丽壮阔的文化风景。
从人民广场出发,向不同的方向步行5分钟、10分钟,你可以遇见上海大剧院的雍容,上海音乐厅的典雅,天蟾逸夫舞台的厚重,人民大舞台的活力,也可以感受茉莉花剧场的精致,仙乐斯木偶剧场的俏皮,还可以与重焕新生的共舞台意外相逢……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正在以新的集聚方式与生态环境,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生机与魅力。
这个“环”的成形,源于历史的积淀,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戏码头,而它的活力焕发,始于5年前,一张蓝图的勾勒。彼时,关于如何修缮、改建原有旧剧场,如何挖掘、拓建新剧场,如何延展、利用社会空间的种种深思熟虑,落在了黄浦区文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蓝图上。5年间,全区上上下下切实的行动,将美的蓝图变成了真的现实。
回眸,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梳理、总结“十二五”期间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在丰富剧场资源、繁荣演出市场、创新运营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让再出发的信心更为饱满。
更高密度每平方公里拥有6.7个剧场
5年间,通过新建、改建或功能拓展,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新增了10个专业剧场和展演空间,其中既包括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人民大舞台等千人座位以上的大剧场,也包括共舞台、新光影艺苑、茉莉花剧场、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剧场。
5年间,结合南京路、淮海路主要商圈商业结构的调整,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大戏院、黄浦剧场、大世界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剧场,纷纷进入了修缮、改造模式。不仅如此,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观赏体验,黄浦区还逐步开展剧场周边支马路的开发,及街区业态的调整,以全方位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5年的勤勉耕耘,收获的是累累的硕果。
截至2015年底,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正常运营的剧场和展演空间达到了20个。其中,北起北京东(西)路,东邻福建中(南)路,南至金陵东(中)路,西至黄陂北路、新昌路的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里,拥有10个正常运营的大、中、小剧场,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剧场数量更达到6.7个,为进一步提升环人民广场演艺区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美体验演出高地,带来更精彩的文化体验
从人民广场中心点出发,向各个方向步行5分钟、10分钟,便能轻松走进一所艺术殿堂,享受一场艺术盛宴。各具特色的剧院加上精彩多元的演出,这样的体验,真切而美好。
今天的环人民广场区域,既有高品质演出在剧场内的殿堂级呈现,更有依托户外空间让艺术融入城市、融入生活的亲民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5年间,区域内各剧场年均演出总场次约2300场,占全市剧场演出总场次的近1/5;票房总收入约3亿元,占全市剧场演出收入的近1/4。特别是在传统戏曲、音乐会、音乐剧等演出方面形成了特色。其中,各剧场每年举办的传统戏曲演出总场次近400场,约占全市剧场戏曲演出总场次的一半以上,天蟾逸夫舞台更成为享誉全国的戏曲演出标志性场馆。近年来,区域内的音乐剧演出也日益活跃,年演出总场次最高峰值达到近300场,既有文化广场引进的《剧院魅影》《伊丽莎白》等国外经典音乐剧,也有茉莉花剧场驻演的《寻找初恋》等小型音乐剧,还成功上演了 《妈妈再爱我一次》《犹太人在上海》等一批高水准的本土原创音乐剧。此外,每年300余场的高品质专业音乐会,更是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爱乐者们常来常往、流连驻足。
更让人惊喜的是,为了让艺术走出殿堂、走近百姓、走进生活,让城市的空间到处充满艺术的气息,2014年还创新推出了“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利用上海音乐厅门前绿地举办了61场高品质的户外音乐演出,共吸引9万余名观众的热情参与,已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夏季音乐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户外演出的重要板块。在蓝天与绿地的衬托下,描绘出一幅幅艺术与建筑、艺术与城市、艺术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所谓演出高地,既在于一流的剧场设施,更在于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演出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
更多活力民营公司剧目首次亮相国际艺术节开幕舞台
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民间的创新活力便得到了蓬勃发展的土壤,5年间,社会主体参与投资改造并运营剧场设施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交出的“成绩单”十分夺目。
在投入使用一年后,人民大舞台、共舞台的年演出场次就达到了200场以上。高频的场次生动地说明了,资源得到了盘活,活力得到了释放;
一批民营机构,如上海现代人剧社、柒零柒恩剧团等,充分发挥小剧场的灵活性,不仅积极整合资源,更探索出院线经营的全新模式;
有了好剧场,更有好剧目。5年间,一批兼具思想内涵、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的精品力作纷纷面世。其中既有上海大剧院“殿堂版”的《长恨歌》《春江花月夜》《金缕曲》等,也有民营剧团恒源祥戏剧原创的“上海三部曲”——《永远的尹雪艳》《大商海》和《犹太人在上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犹太人在上海》成为2015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节目。这是民营剧团制作的剧目,首度登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的舞台,是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
所有成绩的取得,与黄浦区在“十二五”期间推出的一系列大力推进原创作品孵化的政策分不开。政府采用联合出品等多种活力形式,将扶持政策具化为种种措施,激活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
活力勃发,全因有活力之源。
憧憬“十三五”
如何成为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主力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上海基本建成与“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冲刺阶段。
“十三五”时期,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将全力打造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地、国际戏剧的展示交流地、原创剧目的孵化展演地、演艺跨界融合的示范引领地,努力营造“演艺在黄浦”的良好氛围,努力成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主力军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引领区。
对黄浦人来说,这是一张更为宏伟的蓝图。蓝图上,“一中心”、“五集群”是熠熠闪耀的“明星”。
“一中心”
步行10分钟,与艺术约会
切实发挥活力中心历史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和文、商、旅深度融合的叠加效应,通过5分钟、10分钟剧场步行圈的空间架构,将活力中心打造为世界知名的演艺活力中心。
“一中心”主项目中,又包括以下分项目:
一是加快剧场建设。
推进历史剧场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改造,加快中国大戏院以音乐剧为主的中型专业剧场建设;
明确黄浦剧场功能定位,聚焦创新戏剧;
推进长江剧场全面恢复舞台演出功能;
推进中心内剧场品牌错位、合作联动,尝试开展多剧场联合演出季,通过剧目互补、宣传互动、活动互惠等方式,提升整体发展能级。
二是推进传统艺术传承创新。
依托天蟾逸夫舞台等资源,支持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开发,让传统戏曲与现代时尚、创新技术融合,迸发新的生命力;
重点推进大世界项目改造,以非遗为主题,打造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聚集高地,同时以创新演艺项目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三是建设中心票房。
以“互联网+”的思维建设中心票房,线上线下销售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剧场的限时折扣票、公益票、早鸟票等;
开展剧目宣传、演出推介、观众互动等活动,逐步形成票务销售、宣传推广、整合营销、戏剧路演、社区互动等多元功能;
逐步叠加演艺服务、文化休闲、主题旅游、商业零售等功能,发挥演艺产业的溢出效应和粘合效应。
四是打造室外演出品牌。
发挥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世纪广场等空间资源优势,推出草坪音乐会、街头艺人表演、创新艺术展等表演艺术活动,打造室外演出品牌,丰富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室外演出内涵。
五是打造上海国际戏剧节展。
依托节展平台,推进世界一流戏剧作品在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世界首演、中国首演、上海首演;
推进国内优秀作品进入国际舞台,树立品牌效应;
鼓励项目主体通过“姐妹剧场”建设、区域剧目巡演、人才培训交流等,形成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首尔大学路等国外剧场群的互动互联机制,引领上海戏剧发展。
“五集群”
一集群一特色,张扬个性
坚持“一集群一特色”,重点在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内建设错位共融、互促共赢的五大演艺集群,营造若干演艺众创空间。
“五集群”包括以下五个区域:
外滩集群:发挥外滩区位优势,重点以外滩源为核心,以“文创+科创”为特色,以音乐会和近景演艺为主要内容,将演出场景与生活时尚、科技创新等融合,形成创新戏剧的集聚地。
创意码头集群:推动老码头在已有和新建设施中进行创新演艺空间的开发,探索驻场演出;加快推进南市文化中心建设,支持外滩金融中心开展国际戏剧交流。
浦西世博集群:发挥儿童艺术剧场专业优势,拓展三山会馆功能,推进凤凰巢项目的规划建设,丰富浦西世博剧场资源,让演艺产业不断向南延伸,布局更合理。
新天地集群:发挥淮海路-新天地年轻时尚人流云集、商业综合体集聚的优势,推进时尚秀场、室外音乐广场、Live House 等新型展演形式的发展。率先以新天地为试点,在咖啡馆、餐厅、博物馆、中庭等空间,引入小歌剧、肢体剧、新马戏、浸没式戏剧等,打造表演艺术新天地。
复兴路集群:拓展白玉兰剧场功能,开放公共排练场地,加强与文化广场联动,不断巩固强化区域音乐剧发展特色。推动兰心大戏院成为传统戏曲的普及地和票友的聚集地,联动俞振飞昆剧厅,普及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弘扬国粹艺术。
建成后的“一中心”、“五集群”,将活力四射。
首批任务清单从硬件到软件,样样想周全
为了确保“十三五”规划的落地,首批任务清单经深入研究后正式出台。
首批任务清单共包括12个项目。
加快历史剧场装修改建,明确其功能定位,同步招募运营团队和合作伙伴。黄浦剧场预计今年三季度完成内部装修,四季度举办开幕演出季,重修后的黄浦剧场,二楼将拥有一个500座的标准剧场,一楼将拥有一个300座的黑匣子剧场,及一个100平方米的排练房,其定位为创新戏剧;中国大戏院力争今年年底完成改建工程,定位为以音乐剧为主的中型专业剧场。
建设地方戏曲展演中心。今年年底前完成大世界布展,并对外试运营;联动天蟾逸夫舞台等剧场,共同打造地方戏曲展演中心。
推出舞台艺术排练中心。以扶持和服务国内外新品、优品、精品演出为出发点,在白玉兰剧场打造上海首个舞台艺术公共排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和提高。
举办表演艺术新天地活动。以新天地为核心,利用咖啡馆、博物馆、餐厅、中庭等空间,为观众集中展现17部国内外新型优秀剧目,打造全国首个利用商业街区室内外空间举办的创新艺术节展。这一活动将从今年起,每年6月定期举办。
打造太酷 TECUL 外滩源。以外滩源为核心,探索建设全国首个“文创+科创”体验中心。
完善城市草坪音乐会运作机制。用好社会力量,提升举办水平,打造服务大众的常态化高品质音乐会。
招募演艺众创合作伙伴。发布招募公告,鼓励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形成全国首个场地提供方、内容制作方、运营管理方、资本投资方及其他产业衍生主体的集聚平台。
成立专业服务平台。借鉴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的经验做法,指导成立全国第一个演艺专业服务机构,形成服务清单,为国内外演艺机构和人士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
建立表演艺术专家委员会。邀请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业内人士组成专家委员会,为演艺活力区建设提供专业建议和资源支撑,提升演艺活力区的品牌标识。
引导设立表演艺术产业投资基金。调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筹建国内第一个表演艺术产业投资基金,为演艺活力区的重点项目进行配套投资。
加快中心票房建设。以互联网+的思维建设中心票房,逐步形成票务销售、宣传推广、整合营销、戏剧路演、社区互动等多元功能。
有序推进原创孵化和巡演工作。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上海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
所谓活力,是在跨越一座高峰后,对下一座高峰依然有着憧憬、好奇与征服的渴望。从首批12项任务清单中可以读出,顺利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黄浦人,已将目光锁定在了更远的远处、更高的高峰。
招募公告
首次公开招募 让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努力
梦想的实现,需要共同的托举。
在市文广局的指导下,黄浦区委宣传部本着“公平、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环人民广场演艺众创合作伙伴,欢迎拥有各类演艺资源、怀有创业创新梦想的朋友们积极加盟,携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演艺活力区。
招募对象既包含演艺空间的提供方,也包含演艺内容的提供方,还可以是演艺运营的管理方,或是演艺资本的创投方,任一机构或团体可以单独应招以上四方面合作伙伴中的任意一项,也可同时应招多项。
合作的方式灵活多样,各方合作伙伴可分别通过提供资金、演艺空间、演出内容、运营管理服务等资源,共同打造演艺新地标。
黄浦区将在市文广局的指导下,成立专业服务机构,推出服务清单,实现演出政策咨询、资源对接、内容审批、宣传推广、人才服务等事项的一口受理、一门办理,为国内外演艺机构和人士提供最高效便利的服务。
目标已经清晰,蓝图已经绘就。此刻,就等着怀揣梦想的你们,一起来加入我们的梦之队。具体招募内容与要求,详见本报1月25日的《解放周一·外滩》专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