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太多因为原生家庭而痛苦挣扎的人,内心在童年时被戳出一个洞,自己浑然不知,只是一直拼命想用什么东西去填满,却始终求而不得,越陷越深。所以我一直觉得,出于对自己负责,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疗愈原生家庭创伤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课。
01
超越父母的眼界很容易,摆脱家庭的烙印却很难
“如果不是我的父母,我绝不会像现在这样痛苦。”小A如是说。
小A出生在一个小乡村中,因为是男孩,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以承担了全家人望子成龙的期望。
小时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但只要回来就会去小A的学校询问他的学习情况。稍有退步,就是一顿臭骂、甚至抄起扫帚就打。在小A的印象中,父母和自己所有的对话内容,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他说:“我一直在试图赢得父母的认可,不断地满足他们的期待和要求,可他们却从未夸奖过我。无论我多么努力,他们始终觉得我不够好。都说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可我从来没有这样觉得。”
小A按照父母的意愿一路从小学、中学、大学、考研、读博到工作,所有人都在羡慕他的优秀,却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切究竟有多痛苦。
从小到大,小A都很不擅长与他人交流,连一个要好的朋友都没有。毕业走入社会之后,更是始终无法融入集体之中,接连换了几分工作都以失败告终。现在,家中又连连催婚逼着他去相亲,但是他的厌恶和抗拒却越来越深……
小A说自己超越了父母的眼界,却始终无法摆脱他们给自己的烙印,哪怕自己做的再出色,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不被喜欢的。而他的这种自卑感和不安感,就是因为他的父母。
因为一个人最早的安全感就是来自于自己的父母。父母亲密的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整个世界是安全而稳定的,从而形成对整个世界的安全感。
所以,那些从小与父母亲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更有自信,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现社交困难等状况。
02
父母并不是活在你之外,而是在你之中
年幼时,我们总以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创造自己的身份。但后来却渐渐明白,除了自主力量,还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那股力量就是原生家庭。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形成了基本的三角人际关系:父亲、母亲和孩子。这个关系最稳定,也最有影响力。因为在这份关系的体验中,我们会形成对自我的感知与评价,并最终影响我们的一生。
我们以为长大了就会自然地与父母分离,开始做自己,却不知道父母并不是活在你之外,而是在你之中,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只能活在“父母”的阴影之里……
事实上,所有你经历过的事情、你成长的环境,都会必然地形成一部分你的身份,塑造一部分你的人格。或许你暂时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却注定会存在,不分好坏。因为不是你选择了这部分身份,而是这部分身份选择了你。
印度合一大学的创始人阿玛巴关说:“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所有人际关系都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所有关系都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
一个孩子如果憎恨父母的某种行为,那么他长大之后,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不断地吸引那些具有同样特质的人,重复地感受那种痛苦和憎恨,一直无法解脱。第二种情况就是,他会无意识地变得和自己父母一样,在不知不觉里活成父母的翻版。
03
如何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接纳父母、完善自我、重塑生命?
其实很多人痛苦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原生家庭。如果童年时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那么就会让成年后的我们依然陷在这个限制之中,并且越陷越深,苦苦挣扎。
就像文章开头的小A,内心在童年时被戳出一个洞,自己浑然不知,只是一直拼命想用什么东西去填满,却始终求而不得。
所以,出于对自己负责,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因为无论是人际关系、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业问题,一个不曾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摆脱父母束缚和控制的,是注定不可能真正做自己,拥有自己的人生的。
幸而,原生家庭之痛也并非无药可解。深层沟通认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
对于前两次出生,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却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每个人都倾尽一生,在找寻自我的定义。或许探寻内心的路远比走向外界的路更加艰难,但我们都需要一些勇气去心中的那个“家”,穿越原生家庭中的爱与痛,与内在父母和解,然后完成那个追寻幸福快乐的自己,重塑自己的人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