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手铐的旅客:一场突破束缚的心灵之旅

admin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邓梦媛

单位 | 随州大爱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信息

陈某(化名),男,32岁未婚,患有精神残疾二级,无重大躯体疾病和家族精神疾病史。

陈某和父母共同生活,独子,胆小、内向、敏感,追求完美。

社会工作者在入户探访中,陈某母亲告诉我们陈某高中毕业时没考好,精神受到了刺激,他不愿意面对自己生病的事实,拒绝吃药拒绝办理残疾证(2012年发病直到2018年才办理残疾证)。

进入大学之后陈某情绪很不稳定,有点玻璃心,在意他人看法,抗挫能力差,认为只有无原则地迎合别人,才能收获别人的好感与认同,即使内心不是很愿意,也难以拒绝,活的很压抑。

老师发现陈某在校期间有突然发笑等异常举动,有发病迹象,随后便联系其父母带回家,读了没到一年父母为其办理了休学,再回家养病期间,也渐渐疏远了以前玩得要好的同学。

陈某父母尽可能地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他们把药偷偷掺杂在饭里水里给他吃,他发现了就不吃,非吃不可的时候还要父亲陪他一起吃,他自己说要改成中药,家里照办吃了一段时间中药又不吃了。

2021年6月陈某发病在家大闹,陈某母亲叫警车将其送去医院住院了。

(二)家庭机构图

(三)家庭背景

展开全文

陈某一家三口人,目前与父母同住在一个90平方米的家中,家门口便是学校,人流相对较多,环境也比较复杂,家庭关系良好;

父母均是本地人,父亲、母亲教师属于双职工家庭,退休工资较高,承担陈某的主要经济责任。

(四)社会支持情况

陈某几乎不与外人交流。

自大学休学回来后,同学、朋友基本无来往。

进行过两、三次不足月余的短期工作,无同事来往。

家中叔伯、表兄弟姐妹与父母来往比较密切,本人很少与亲戚们主动接触。

社区康复站对于陈某一家的情况较为关注,会定期进行探访。

陈某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是其家属、亲戚,不仅在生活上对其照顾有加,还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二、理论与方法

(一)需求分析

1、陈某缺乏自信心,不敢主动社交

陈某几乎不外出,鲜少参与集体活动,在接触某个事物时经常下意识躲避或拒绝,会认为自己不能够做好某些事情而不敢尝试去做;

并且在与人沟通时低着头不说话,表现拘谨,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处于紧绷状态,在家属陪伴下才会给予类似于点头摇头的简单反应。

他获得的社会认可度很低,也几乎没有朋友,需要获得更强的朋辈支持和社会支持。

社会工作者分析原因主要是陈某自信心缺乏,不相信自己,这让其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主动出击,所以拒绝一些社交活动。

(二)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认为,个人、团体、组织和社区都具有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等能力,只要条件合适,就能够顺利地发挥其自身功能。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关注陈某自身的优势多于关注问题本身,同时重在通过陈某的优势帮助其寻找更多发展的可能。

优势视角以个人的优势为基础,发掘人的潜能,并让人能运用自己的潜能从困境中走出,最终让人达到增强信心、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陈某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而社会工作者与陈某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为陈某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环境的压力。

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陈某自身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优势条件,并对陈某抱有较高的信心,相信其能拥有解决问题、发展自身的潜力。

始终支持和鼓励陈某勇于尝试,对其抱有希望,给予其积极能量,即使达不到目标也要对其的付出给予肯定。

同时基于陈某现存在的优势(接受能力较强,情绪较为稳定),发挥其良好的家庭内部支持系统,努力使这种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协助陈某不断提升自信心,增强其改变可能性,该理论对本案例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服务计划

(一)总目标

1、短期目标

与陈某共同面对并解决目前生活中的心理调适、独立生活能力、社会关系等问题。

2、长期目标

帮助陈某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陈某潜能,发展其优势,借以社交技巧的学习增进陈某与他人的互动频次,帮助其克服畏难心理,提高社交自信心;

同时为陈某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使其从正向关系中获得更多支持,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社交主动性,顺利融入社会。

(二)分目标

1、陈某单独或与家人外出的频次至少每月3次,以此增强陈某与社会外界的互动,减少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2、对陈某进行心理疏导,调整认知,帮助其学习如何认知自我、悦纳自我的技巧,肯定自我优点,从而树立自信,让其改变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

3、帮助陈某发展自身兴趣爱好至少1个,以此改变其缺乏自信、胆怯的状态;

同时提高陈某的活动参与度,进一步引领其回归到群体的交往中,并从活动中教授其与人相处的技巧与方法。

4、鼓励陈某参与社区活动,走出家门,感受人际交往中的善意与正能量,至少参与6场社区或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

协助陈某从活动中拓展自身的朋辈支持网络,并为其提供理论及情感支持,改善其紧张被动的交际状况,锻炼其社交能力。

5、提高陈某的病识感,能坚持服药,使陈某认识到遵医嘱服药对自己康复的重要性。

6、通过学习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知识,锻炼生活技能、促进人际交往、寓教于乐进行社会功能康复,为后续投入社会参与工作做好准备。

四、服务策略

1、入户实地走访:通过与陈某本人及其家属、社区、邻里的交流走访,了解陈某家庭详细情况和个人具体情况,为康复服务的开展做好前期评估准备工作。

2、邀请专业精神科医生了解评估陈某病情,研讨康复治疗方案,开展治疗。

3、链接心理老师对陈某进行评估并制定心理援助计划,从而解决陈某的自卑、消极心理,减轻陈某不善交流的问题,促使其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信任感,建立专业关系,完成预估。

4、按时服药,通过药物控制情绪,控制病情,减缓陈某症状的发生;此外通过提升陈某自我管理的技巧和能力,教授其缓解焦虑、敏感的技巧和方法。

5、社会工作者入户协调陈某家庭网络支持系统,将其父母、奶奶召集在一起召开家庭会议,增进陈某与父母、奶奶的关系,增强家庭监护能力,营造良好的居家康复氛围。

6、通过组织陈某参与丰富的小组活动、社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同伴支持帮扶助人行动等实践体验法,增强权能提升陈某自信心,提高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沟通交流能力,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7、通过理性情绪治疗理念和模式,改善陈某对病情的不合理认知和信念,进而提升其主动性和自信心;

此外通过个别引导以及协助陈某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辅助提升其主动性和自信心。

8、通过深度访谈与心理辅导,协助陈某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同感,并通过心理暗示或旁人肯定树立自信,协助其减少内心的逃避情绪。

9、链接就业资源,开展社会化康复,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职业康复小组、模拟面试、制作简历、参观残疾人就业基地等系列活动,鼓励陈某尝试就业;

并分析其优点与不足,协助陈某理清自己的想法,为陈某提供就业支持,并通过社区招聘、网络途径,为陈某链接就业资源。

五、服务计划

(一)第一阶段:与陈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了解陈某的基本情况

入户实地走访,通过与陈某本人及其家属、社区邻里的实地走访,了解陈某家庭详细情况和个人具体情况,为康复服务的开展做好前期评估准备工作。

建立和陈某间彼此信任,倾听陈某心理情况和个人的真实想法。

(二)第二阶段:增强陈某服药意识,稳定病情

社会工作者通过每月电访、入户面谈的方式了解陈某的情况;

例如,了解陈某有无坚持服药,药的分量有无按照医生的吩咐去服用,陈某都说有,社会工作者还告诉陈某一定要坚持服药,导致病复发,不但自己辛苦连家人都受苦;

陈某听了就说:知道了,我休息的时候,自己都有上网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的,现在懂了。

了解陈某的精神状态,陈某都说很好,日常生活较正常。

(三)第三阶段:帮助陈某澄清自己的需求,与陈某一同制定个案服务计划

通过对陈某进行社会融入能力评估、活动能力评估、职业能力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分析陈某行为和表现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确定陈某的需求为稳定病情、主动融入社会和自信心的恢复和提升。

陈某缺乏自信心,不敢主动社交:陈某几乎不外出,鲜少参与集体活动,在接触某个事物时经常下意识躲避或拒绝,会认为自己不能够做好某些事情而不敢尝试去做;

并且在与人沟通时低着头不说话,表现拘谨,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处于紧绷状态,在家属陪伴下才会给予类似于点头摇头的简单反应。

社会工作者分析原因主要是陈某自信心缺乏,不相信自己,这让其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主动出击,所以拒绝一些社交活动。

最后,在回顾此次会谈时,帮助陈某澄清了自己的需求,制定了初步的计划。

(四)第四阶段:引导陈某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提升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向陈某介绍精神分裂症产生的缘由、症状和康复方法等,提升陈某对于自身病情的认知和接纳,减少其焦虑、自卑和不安。

同时与陈某探索病情症状产生的原因,引导陈某分享其感受,并介绍减缓陈某病情的步骤和方法,鼓励其自我尝试。

(五)第五阶段:搭建互助网络,完善朋辈支持

通过组织陈某参与丰富的小组活动、社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同伴支持帮扶助人行动等实践体验法,增强权能提升陈某自信心,提高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沟通交流能力,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从项目起初对社工的警觉到如今走出家门,成为项目的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融合活动,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被需要与认可,其朋辈支持网络不断在完善。

(六)第六阶段: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介入陈某,引导陈某发掘自身优势和特长,发现陈某擅长电脑网络方面的操作以及视频剪辑和后期制作

改善其认知,减少负面情绪和行为,提升自信心;同时通过提升其社交技能、职业技能等提升其自信心。

(七)第七阶段:引导陈某积极参与“职业康复”的小组活动,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社会工作者引导陈某学习如何写简历、面试技巧、及礼仪。

陈某根据社会工作者的建议,制作了简历,在网上筛选就业信息。

在社工的鼓励下陈某成功投出简历并有回音了。

社会工作者及时鼓励陈某,同时陪同其练习面试,增强自信。此外,社工积极引导家属支持,家属的陪伴、支持更能让陈某有信心、有勇气面对就业与生活。

最终,陈某成功通过面试,获得正式就业,且目前已稳定就业2个月。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为精神障碍陈某提供就业岗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实现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提振信心,更有利于他们回归社会。

六、服务成效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介入,陈某在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支持资源等方面的目标基本达成,心态日趋正向化,生活信心增强。

(一)过程评估

1、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介入个案服务以来,较好运用了尊重、同理心、鼓励、咨询、问题分析、积极反馈等服务手法与陈某及其亲属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2、在服务跟进的过程中及时缓解了陈某临近崩溃的精神和情绪压力,更在开展服务时积极发挥了沟通桥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陈某与家人的沟通,增强了整个家庭的紧密性,让陈某感受到亲情带来的支持。

3、社会工作者在整理陈某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及需求,在制定康复计划中,引入“工娱疗法”“艺术疗法”“康复训练”“同伴支持”服务等因素,多元化多角度促进陈某的改变;

陈某也在服务过程中逐渐肯定自己,并主动参与社交类活动7次,锻炼与发展了自己的社交技能。

陈某从原先抗拒社交,不善表达,缺乏交流技巧到逐步参与到康复服务活动,从中学习、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逐步降低与他人沟通的恐惧感;

现已经能在活动中勇于展示自己的优势,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其他朋辈群体有了简单的社交互动,前后变化显著。

例如在参与康复服务的系列活动中,陈某在互动环节积极参与,声音洪亮地表达与分享自己的感受。

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科学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支撑,注意观察陈某的语言、非语言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娴熟运用倾听、建议、鼓励和引导等技巧,带领陈某参与小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生活体验让陈某发生改变。

4、陈某与家属、陈某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频次随着介入不断提高,表达欲也有所增强。

陈某从起初的缄默不语到后期的会主动与社会工作者进行简短的沟通、互动,在约定服务的时间自行提前到家门口等待社会工作者,接受服务的过程中肢体的表达明显增加,改变效果显著。

例如陈某能主动与社会工作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中的言语、肢体等表达方式也逐步变多,经常笑脸迎社会工作者。

5、陈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度明显提高,自信心逐渐增强。

陈某从原先的自我不认可,不自信状态转变为正确发现自己的优点,并有积极发展自己优势,培养自己特长的意愿,借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整体呈正向状态发展,进步明显。

例如陈某现在已经能够从“优势”音乐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并持续发展自己的爱好,现在过段时间都会自己谱写一段歌曲供给社会工作者及家属观赏。

6、陈某结识了2个朋友,发展了自身的朋辈支持网络,锻炼了自身的社交技能。

陈某从原先的不与陌生人沟通到通过活动主动与其他参与者交流、主动打招呼,再到与关系较好的同伴一同相约外出,不难看出陈某的社交支持网络得到了发展。

7、陈某降低了对自己的消极认知,主动参与社区活动10余次,积极改变自身社交状态。

陈某通过参与服务以来的总结中越发肯定自己,积极改变自己的心态越发强烈,得到扩展了的社会支持网络也让陈某增强了其持续进步的信心。

8、重新就业,重建信心的需求。

陈某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和需求,却多次因“精神疾病”的身份无法正常就业,甚至遭人歧视,因此产生无助、无力、自我否定的情况,因此有重新社会就业,重建生活信心的需求。

因多次求职面试被拒,陈某遇到工作面试的情况就会恐惧,担心再一次被拒绝,社会工作者肯定陈某前期的各种努力,鼓励陈某在家属的陪同下到工作地点面试,协助陈某克服恐惧。

期间,社会工作者联动残疾人就业基地、社区招聘、网络途径等力量,协助陈某寻找就业信息。

2022年10月,陈某在一家广告公司面试成功并且进行试用,社会工作者鼓励陈某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行动,争取早日录用。

期间,社会工作者继续关注陈某,并向该广告公司了解陈某的试用情况和表现。

2022年10月,陈某正式被录用为广告公司小店帮工,月薪约1000元。

(二)结果评估

后期服务发展,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触角针对陈某的病情做了相关评估;

结果显示,陈某已经达到了可量化的进展指标,心理、情绪、抗压能力得到增强,与他人交往和交流的社会功能基本恢复,社会融入的功能得到很大提升。

陈某降低了对自己的消极认知,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多余次,积极改变自身社交状态。

陈某通过参与服务以来的总结中越发肯定自己,积极改变自己的心态越发强烈,得到扩展了的社会支持网络也让陈某增强了其持续进步的信心。

(三)家属评估

经过多次服务后,陈某家属直观地感受到陈某在社会交往、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改变,对比接受服务前后陈某的行为表现、心理情况,现在的陈某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改善。

陈某家属对社工给予的帮助和服务表示感谢与支持,并希望能够继续为陈某提供服务,帮助其继续朝着更积极的方向进步。

七、总结与反思

经过评估,本案例的服务计划和目标全部完成,服务介入情况良好,可以结案。

社会工作者通过观察陈某和其母亲的信息反馈,了解陈某的心理状况和近期的行为表现都相较接受服务直接更为开朗,更愿接触他人。

社会工作者将结案告知陈某及其家庭,特别注意陈某情绪上的反应;

在结案前与陈某进行了最后一次简短的谈话,告知陈某结案的事宜以及同陈某专业关系的终结,尽量避免陈某产生情感上的依赖,让陈某学会独立处理个人的事情。

在服务初期,社会工作者要尊重陈某的决定,尊重个体差异性,在服务计划制定时要与陈某共同商讨,选择适合陈某的方案;

在服务的过程中,要积极链接资源,发掘陈某的潜能,提升陈某自我改变的能力;

在个案服务结束后,社会工作者要总结服务经验,面对精神障碍陈某的问题及需求,更大地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

在整个案例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始终耐心引导、帮助陈某认识自己是改变的主体,认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鼓励其主动思考、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陈某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正是这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让陈某能够产生安全感、价值感和效能感,这也是案例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但在理论结合实际中稍显生涩,未得心应手,仍需加强锻炼。

接下来将不断提升和锻炼专业能力,积累专业知识,保持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才能为精神康复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专业服务。

掌握园艺治疗基础技术

开启身心疗愈助人之旅

实操化教学,体验式学习,陪伴式成长

一线社工、对园艺治疗感兴趣的其他伙伴

欢迎加入第2期园艺治疗基础技术训练营

倒数2天

快抢最后席位

快快加入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戴手铐的旅客:一场突破束缚的心灵之旅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过个案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