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从权力到情感,走进古代宫廷中的复杂人性

admin

  (更多消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革鼎法律研习社,id:gdfl2016)

  从秦朝至清朝,每每谈及帝王的代际传承,不得不感叹帝王心里苦呀!对于中国王朝帝王的代际传承,要展开纵深的分析,必须选择比较完整的样本,一些偏安政权,自始就面对比较特殊的局面,在帝王的代际传承方面,也会采取比较特殊的立嗣规则。采集比较完整的样本,选取中国历史上几个大一统的王朝,来考察和分析帝王代际传承的规则。

  一、秦帝国的教训

  秦帝国作为第一代帝国,在代际传承方面,借鉴经验比较少,加上秦始皇比较喜欢研究长生不老,沉下不敢谈立储之事,结果始皇帝驾崩沙丘,赵高和李斯矫诏,拥立胡亥为帝,随着胡亥和赵高、李斯关系的崩溃,赵高一度想自立为帝,由于群臣不许,慌乱之中立子婴为帝。秦帝国传承三代,却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帝王代际传承规则,为后世帝王的代际传承提供了许些教训。

  二、汉帝国传承规则的双轨制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

——《史记·叔孙通列传》

  汉朝建政,汉高祖刘邦虽然有意打破立嫡立长的原则,更换刘如意为太子,面对前朝残酷的政治现实和教训,在叔孙通的一番教育下,仍旧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按说当朝开国帝王遵循的代际传承规则,应该能够成为后世帝王遵循的习惯法,却因为生物遗传问题被打破。

如意:从权力到情感,走进古代宫廷中的复杂人性

  汉惠帝刘盈23岁和侄女张嫣结婚,张氏作为皇后,没有子嗣。吕后将汉惠帝和宫女的儿子刘恭包装成皇后张氏的子嗣,然后遵照立嫡立长的原则传承帝位。可惜局面没持续多久,刘恭和吕后矛盾激化,被废处死,吕后另选汉惠帝第四子刘弘继位,至此立嫡立长的规则被打破,大臣和吕后家族的矛盾激化,吕后死后,其势力被绞杀,群臣拥立刘邦四子刘恒为帝,汉朝的立嫡立长的原则被打破,代之而来的是立贤模式。至此,立长模式和立贤模式,交叉出现在汉朝的帝王代际传承中,帝王代际传承规则双轨并行。

  考察西汉的帝王代际传承,左右帝王代际传承规则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为帝王自身;二为外戚势力。帝王时而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时而遵循立贤规则,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具体的情势而定。外戚势力基本就是遵循立贤规则,吕后以不贤的的理由,废除刘恭和刘弘;辅政大臣霍光,在刘弗陵驾崩后,先立刘贺为帝,后霍光以不贤的理由废除刘贺,立刘询为帝;摄政皇王莽,立刘婴为皇太子,随后王莽篡汉。

  汉帝国传承规则的双轨制,不仅没有实现接班人优中选优的良性态势,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反倒成为缠绕汉帝国刘氏宗室的魔咒。汉帝国因为帝王的代际传承,发生了许多政争和宫闱之变,最后也因为接班人问题没有处理好,而导致帝国的终结,公元8年,摄政皇王莽称帝,西汉宣告终结。随之而来的东汉,并没有带来新的风气,依旧唱的西汉故事。

  三、隋文帝杨坚

  公元604年,躁动的春天,四处弥漫着生发之气,本来“诏赏罚支度”,“事无巨细”,都已交付给太子杨广,没有繁琐的政务缠身,然而隋文帝却没有心思,去追寻仁寿宫的满园春色,这位64岁的权力老人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病卧宫中。接下来天现异象,先是“星入月中”,“数日而退”,接着又是“日青无光”,“八日乃复”,似乎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不仅这位权力老人寝卧不安,内外群官也纷纷躁动起来。也许是自感大限将至,也许是笃信谶纬之学,为了安抚躁动的群官,隋文帝开始为身后事做准备。在卧榻上,隋文帝召见群臣,和百僚握手辞诀。丁未,隋文帝崩于大宝殿,隋炀帝拿出皇考遗诏。

  ……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知无臣子之心,所以废黜。古人有言:"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若令勇、秀得志,共治家国,必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隋书·帝纪第二》

  这个孤独的权力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完成了帝王的最后使命——帝王的代际传承。老猎手隋文帝以其高超的政治技法完成的这一政治操作,堪称经典,足令后世效法。

  四、唐朝

如意:从权力到情感,走进古代宫廷中的复杂人性

  唐高祖李渊选定李建成为太子,结果没有平衡好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关系,导致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登上帝位后,囚禁李渊,李世民打乱了立嫡立长的接班人规则,导致李唐王朝后世子孙效法,自此李唐王朝的代际传承每一次都不顺畅,直至唐朝终结。

  五、赵光义的选择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宋太宗赵光义登上帝位,赵光义继位,挺不是遵循立长立贤的原则继承帝位的,而是依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继位,自然要解释适用这套规则的合法性,于是有了“金匮之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在代际传承方面面对的政治难题就是:采用兄终弟及的原则还是采用里立嫡立长的原则。赵光义不采用兄终弟及的原则,主要基于唯一的弟弟“廷美生母为陈国夫人耿氏而非杜太后”,不适用兄终弟及的原则。对于宋太宗来说,更有利的当然是立嫡立长的原则。至此,立嫡立长成为贯穿宋朝的代际传承的基本规则。

  元朝自有一套家法,采用王公贵族公推领袖,学名叫做“库力台大会推举的制度”。当然推举制度和立贤制度在操作名层面,尽管大不相同,但是在其精神和立贤颇有几分相像,定是推举贤者为帝。明朝开创伊始,明太祖朱元璋就采用立嫡立长的制度,虽然明成祖朱棣没有遵循这一规则,但是自明成祖以后立嫡立长几成定制。

  清朝前期采用了汗位推选制,后期虽然采用秘密立储制度。可是立嫡立长始终成为帝王的重要参考因素。康熙在接班人的选定上,无奈之下启用了立贤模式,为了国祚的绵延,采用隔代制定接班人的办法,以平息未来帝国接班人的争端。乾隆进行秘密立储时,也效法立嫡立长的原则,指定永琏为接班人,结果永琏病逝,立嫡立长的原则没办法遵循。到了清高宗弘历执政,隔代指定接班人的手法没法再玩下去了。自嘉庆后,立长模式被重新启动(道光皇帝是嫡长子,咸丰皇帝是嫡子,同治皇帝是长子)。

  六、循环自有真谛在

  秦始皇讳言死亡,沙丘病危,接班人之事随即泡汤,和咸鱼摆在一起掩盖尸体散发的味道。没有处理好接班人问题的帝王,最后真的和咸鱼没有什么分别了。汉高祖刘邦身重流矢,选定刘盈作为接班人,吕后辅佐,没有料到刘盈早逝,一度造成政局动荡。唐高祖李渊没有处理好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关系,导致李建成被杀,李渊被囚禁,终成遗憾。唐以前的大一统王朝,基本都是传承规则双轨制,立嫡立长和立贤并行,导致接班不顺畅;自宋以后,基本采用立嫡立长的规则,基本保障了帝王顺利的代际传承,这其中也许隐藏着某种内在的规律,循环自有真谛在吧,值得认真分析。

  (更多消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革鼎法律研习社,id:gdfl2016)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