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利剑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admin

  10月29日上午,一艘水星人飞行器将降落在郑州市新近落成的地标式建筑——285米高的郑东绿地中心双子塔,迎接水星人飞行器降落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这次降落将是“2016‘全球中国Global China’当代艺术展”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本次展览是郑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展,汇集了80位国际顶级艺术大腕创作的数百件精彩绝伦的当代艺术佳作。本次展览中,有不高科技艺术品,充满科幻色彩,不容错过。

  李子勋:超生物机械美学惊爆眼球

  如果评选本次展览中最具科幻色彩的艺术品,那实力派宝岛艺术家李子勋的《水星人飞行器》当仁不让,必定会位列首席。

  李子勋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他的艺术创作横跨绘画、雕塑、建筑、剧场设计等多个领域,通过造型、材料、动态、声音和光效的综合运用与实验创新,于现实空间中营造一种非现实的想象。目前,位美国最著名的画廊——佩斯画廊代理李子勋的作品,其作品深受各国藏家喜爱。

红色利剑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水星人飞行器》是李子勋近年来创作的《异星人飞行器》系列之一,制作难度极大,从小稿到与作品一比一等大的精细的素描图纸,再到每一个零部件的雕琢打磨上漆再打磨再上漆,直至组装成巨型的活动装置,一件作品的完成好耗费艺术家数年苦行僧般的时光。

  这个飞行器能飞到水星吗?答案很遗憾。这件极度追求细节、耗尽艺术家心力的作品并不具备任何实际的功能,仅仅是为了实现艺术家理想中象征平衡和谐而又赋予感情的美。

  《异星人飞行器》系列,以机械与人的关系、对爱情的想像为主要题材,采用动态雕塑和机械结构的形式,结合华丽繁复的外观与趣味戏谑的性格,将梦幻的情感以逻辑的物理结构展现。在他的每件作品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关系与平衡,它们共同构筑一个整体系统, 传达着人类面对“完美”与“平衡”的诉求。

  胡介鸣:让时间变成空间

  作为国内最早涉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象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胡介鸣的作品往往能给观众带来震撼性的、颠覆性的艺术体验和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本次大展,胡介鸣带来了他新近创作的大型影像与声音装置作品——《一分钟的一百年》。

  此作体量巨大,几乎占据整个展厅,1440个储物袋排成的矩阵屏幕、10台高清投影仪将1100部影像背投在储物袋的底部,远远望去宛若一条闪烁的星河。装置中呈现出的上千种影像每一种都是对一件现、当代艺术名作的解构和重新演绎。这些作品时一百年左右人类文明史上愧宝,是在时间平面上渲染出来的现、当代文化主体线索,也是伴随我们认知艺术的指路明灯。除了令人炫目的视觉元素外,另有135个扬声器输出31种声音素材,其中30种是预置的历史音源,而余下的一种则是现场采集再融入到历史中的。

  观众循着这一蜿蜒的装置自然营造的展览路线,可以一边阅读艺术家提供的各种艺术名作的变异文本,一边聆听着头顶上悬垂的喇叭发出混淆历史与现实的声响。正如瓦格纳在《帕西法尔》中写到的,“在这里,时间变成了空间”。

  当历史观照由经验策展,转向经验现场的维度,观众们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考验。就像现象学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总体,向具有无限量的观察视点的视野开放,而这些视点又是混融在一起的”。借用现象学的语汇,观看艺术作品既有赖于“实际的视野”,更有赖于“比拟性的视野”,正是基于此,每位观者便有了自己心中的“一分钟的一百年”。

  《一分钟的一百年》可以被看做是时间和空间的一个重叠,也可以被看做是记忆的复苏。在一个如此纷乱的当代艺术现象中,胡介鸣再一次旁观和审视这一进程的时间性,通过动画来推测其视觉发生的上下文关系,就在储物袋中那些闪耀的视觉艺术史瞬间,唾手可得而又虚无缥缈。

  在谈到这件作品的创作初衷时,胡介鸣说:“我更希望看到在时间线上更大的历史可能性,那种随机式的交叉和遭遇带来的超乎寻常的现象,这是作品的生发和演绎的动机和理由之一。这些不可知的甚至带有荒诞的乌托邦景象,可能更是我所期待的,或是作品可能呈现的。这件作品将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片断作为生命的现象放在时间的平面上来观察,就像将我们熟悉的某个朋友画到一张白纸上那样,获得重新考量这位朋友的可能。或许看到了这位熟悉的朋友只不过是一些时间碎片聚合起来的一堆记忆。因为我们有记忆,才有我们所熟悉的一切,当记忆的素材被编辑,‘熟悉’也将随之发生错位,令我们感到荒诞。可见熟悉的事物也有脆弱的一面,当某种荒诞到了被普遍认可的地步,那么我们的信念,自认为可以信赖的理念,就岌岌可危了。”

  陈友桐:生化艺术家玩转唾液

  生化艺术家陈友桐的作品,总是能令观众感到惊奇和惊喜,他不断用不可思议的艺术作品,创造着新的当代艺术史。陈友桐参加本次大展的作品名为《生产》,是40多种用真人唾液制作的艺术品。

红色利剑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唾液在古代有“金津、玉液”之美称。医学界研究发现,唾液是以血浆为原料生成的,它含有丰富的活性酶,其中一些成分既是皮肤细胞的最好营养物质,又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同时具有消炎止痛、止血、杀菌解毒等作用。

  本次展出的40款不同型号的日常护肤用品,是以8个不同型号的生产体饮用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后产生的唾液为原料,利用生化工艺技术进行提纯(溶菌酶LZM——抗菌作用、粘蛋白MG——润滑作用)而成的。

  郑达:让机器感知你的心灵密语

  未来,如果机器的智慧超越了人类的智慧,由人类创造的机器变成了一个新的自然物种,那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听起来很科幻的伦理问题,也许不应该是当代艺术讨论的范畴。但是,当代艺术家郑达的作品就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是深度涉及。

  作为实力型学院派当代艺术家的代表,郑达创立了“低科技艺术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跨越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艺术探索,他本次参展的作品《机器的自在之语》就是一件此类作品。

  这件作品体量巨大——3.6米大小的LED 立方体,140 米长的LED 灯带,包括了8400颗灯珠,2200米的数据线和256个解码器。构成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灯光矩阵。当观众触摸这件作品的时候,触摸者的心跳被矩阵所捕捉,从而驱动灯光的闪动,人的心跳节律被机器视觉化,机器也因为吞噬了人类的体征而变得异化。郑达表示,这件作品是想从艺术家的角度,去想象这种半智能或智能的机器,是如何理解人类的景观和图像的,以及人在面对这些智能机器的时候,是怎样的体验感。

  除了上诉作品外,本次展览中还有不少名家力作都带有高科技特征,并具有浓厚的科幻色彩,能带给观众非同凡响的艺术体验。其实,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科技与艺术从来不曾远离,达·芬奇不但是画家,也是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安迪·沃霍尔能够借助传媒大量传播自己的作品,也是赖于科学的进步;今天的生物艺术、电子艺术也都与科学实验密不可分,多以很多当代艺术家来说,科学的实验精神和探索能力,会直接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

  艺术家(按姓氏字母排序):

  Ash Moniz(加拿大)、艾恩·克?斯蒂安·?勒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边霄萌、卜桦、Garcia Frankowski(波多黎各/法国)、苍鑫、常徐功、陈庆庆、陈文令、陈友桐、戴翔、邓碧文、费俊+李心路、高文谦、郭工、汉森Johannes Nielsen(瑞典)、韩行、何盛源、胡介鸣、花俊、姬子、计文于+朱卫兵、贾鹏森、江衡、金江波、李洪波、李琳琳、李山Alessandro Rolandi(意大利)、李暐、李占洋、李子勋、梁绍基、梁越、林欣、刘健、刘茜懿、刘旭光、刘峥、卢杉、路赛·贝通Russell Beighton(英国)、马丁Martin Derbyshire(英国)、马晟哲、缪晓春、祁志龙、秦树义、邱黯雄、邱宇、邵逸农、史金淞、孙逊、谭海山、田晓磊、童昆鸟、王雷、王薇、王维思、吴超+夏维伦、吴高钟、吴梦诗、武艺、徐一晖、许仲敏(英国)、杨泳梁、伊瑞STRAKA JIRI(捷克)、张浩、张丽丹、张沐辰、张琪凯、张巍、张湘溪、张小涛+余月雄、张彦峰、张正民、郑达、钟甦、周罡、朱冥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