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攻略:如何在十年内实现职业生涯的飞跃”

admin

  ▲ 关注有邻书舍,这里有一些书香气。

【德不孤 必有邻】

作者:张琳/【又见彩虹门17】

  

■■■■■

本文作于2016-9

  这几年,有朋友在转型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便常常约我一起交流。在他们身上,清晰可见的是对当下不甚满意的焦虑,以及对是否跨出新一步的困惑,我从诸多中交谈中试着梳理出以下八个共性问题:

我向往一种更加自由和富有活力的生活,但是对目前拥有的又不舍得放弃,该如何权衡这样的两条道路?

我觉得目前的工作激情不再,也很难再有新的发展,而公司未来的方向也不太清楚。跳槽对于我来说是又一段不可预知的冒险,该如何重燃事业的激情?

我目前的工作高薪高成就,但同时也高压高疲惫,对家庭的照顾和对自己的关爱都很缺失,我很想找到一种可以更加平衡的生活方式。我该怎么办?

我可以以教练职业为生,养活自己并持续发展吗?

如果我离开公司,开启教练生涯,我该如何准备和顺利软着陆?

如果我转型失败,可以回头重回企业工作吗?

我想不清楚需要具备哪些关键的条件才可以顺利转型?究竟最为适合的转型时间节点是何时?

成为专业教练,我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我该如何应对?

  当一个人打算从企业高管的职业道路上扳道岔,转方向成为一个专业教练时,心理调适,知识储备,策略定位,自我接纳等一系列的问题也便摆到了面前。转型之路,犹如爬山,这些问题便是一座座横在脚下的山峰。而转型之美,也只有曲折路上不断的攀登与超越才能尽享。盘点下来,我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十座亦险亦美的山峰。

  01

  方向之峰

  转型,顾名思义就是颠覆性的转折,要在过往积累的基础上,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前只有一条道路可选时,反而会比较坚定,因为没有退路而变得坚定。如果你在职业转型时,教练是唯一可选道路,那么,这篇文章也许不是为你而写的。

  好友是一位出色的品牌总经理,我们曾共事多年,她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思维敏捷,富有活力和创意。当年共事时她就负责公司内训,讲课水平相当专业。去年,好友打算告别企业,开启自由生活模式。我们交谈时,她的疑惑主要集中在开篇提到的八大问题的第四和第八。

  我问她可以看见几条道路?她稍作停顿,掰着手指说出了四条:继续打工,可能会换一个地方;做专业培训师,讲商业类课程;做咨询顾问,把自己的商业经验带给更多的企业;做企业教练,助人助己发展领导力潜能。

  明确方向,是开启转型之路的关键。一个有了明确方向的人,会对不确定的未来更加充满激情和自信,会更加专注地着眼于当下,去脚踏实地地实现一个个阶段目标,也会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是谁,需要什么,以及自己不是谁,不需要什么。

  当面临诸多选择时,通常可以尝试用量化的理性模型分析各种选项的优劣,或者用感性的直觉连续淘汰其它选项,最终留下心里最向往的方向。

  02

  定位之峰

  无论一个专业人士从哪那条道路上转型为专业教练,基本都是在过往的积累基础上打磨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并找到合适的定位去扬长避短。

  教练的工作是助人学习和发掘潜能,为此教练本身首先要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和不断发掘自身潜能的人。助人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练和客户两个人加速成长的过程。我们常用“教练是客户的镜子”和“教练与客户在当下共舞”等比喻来描述教练的本质。在我看来,教练是超人的斗篷,需要贴合客户的身材和个性,当客户穿上它时就会充满信心和勇气。

  前面提到的好友经过初步的教练学习和慎重思考后定向了双重身份:咨询顾问+企业教练。她打算凭借自己积累多年的高管经验,汇整出有关经营和战略的核心精华,运用教练式沟通技能,走近客户,了解其内心的愿望和期望抵达的彼岸,提供定制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她还打算在落实战略的过程中,从辅导企业的核心高管入手,提高其领导力,夯实其执行力。

  她的这个定位,在本质上从以往的工作延伸而来,在行业上做出跨越和尝试的同时又有所提升,即专精于企业决策层面的深入创新,以及以辅导的方式带教团队实现共创的战略。

  精准定位,可以帮助一个教练叩开客户的大门,提升自己的专精水平,以及不断拓宽辅导类别和方式,继而触类旁通,打通教练的“任督二脉”。

  03

  心力之峰

  最近在研读成人发展理论时,对其中关于中年发展理论的几个观点颇为认同。Margie E. Lachman在《Handbook of Midlife Development》中谈到,中年的首要任务是管理有限资源在三件大事上的分配:

维持和修复身心正常运转;

持续成长(中年早期)

坦然面对必要的丧失(中年后期)。

  年轻时,我们有大好时光可以潇洒地想着“来日方长”;中年时,忙碌的生活和多重的责任,也许“来日无常”会让我们觉得更加务实。从下面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年丧失的一个加速拐点(发生在中年中期),包括潜在的健康,职业,亲人,关系等,尤其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家庭中。

  

  上图选自《Handbook of Midlife Development》。作者供图。

  在心力管理的四个维度中,身体,情绪,心智,精神这四个方面犹如一座金字塔,从基础的身体部分开始保养和加强,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充沛的精力,去经历和体验职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甜酸苦辣。

  “如果我想离开企业转型成为专业教练,什么时候是不错的时机?”这是我想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这也实在是因人而异的一个问题。我总结出五个关键思考点,供大家参考:

以你目前在职场积累的经验,你觉得明年开始转型,是否已准备好了?

你对专业教练的设想(在发生之前基本是梦想)是在退休之前从事多少年专业教练?

假如你明年开始,你的生活状态可能可以让你有多大的自由空间从事这份职业?

假如你明年开始,你的健康状态和心力水平可以支撑你从事这份职业多少年?

你的重要家人是否支持你进行职业转型?

  我比较主张希望或者说立志转型的朋友估算出转型的最早和最晚时间点。最早时间点取决于你目前进入专业教练领域能否在两年内顺利达成自己的预期(自由度,满足感,收入等)。最晚的时间点取决于你的学习兴趣,创业斗志和勇气衰退的年龄减去十岁。下面,我以从企业高管转型为专业教练这个群体为例,来看一下转型的最早时间点。

  由于目前大多数企业高管的年龄在35~55岁,假如你在企业从事带人工作的年份超过15年,目前已是企业高管,今年40岁,那么,两年后通过学习、认证、尝试和培育个人品牌,当你42岁时可以拥有满意的生活状态并养活自己,虽然收入暂时没有担任高管时期高,但是付出的精力也少了很多,只要估算你的工作时间是以前的几成,然后对照以前的收入,看看是否可以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即可。

  假如不到40岁转型成为专业教练,辅导高管有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是成为领导力教练,带教中层骨干,也是有可能的。这里有一个隐形因素一定要看,做专业教练的自主性很高,在心力消耗方面基本都处于可掌控范围内,比全职工作要操的心可能要少,也有比较大的空间休整和调节,体能和状态恢复更快,而且因为工作满足感比较高,人的状态(身体,情绪,心智,精神)都处于比较张弛有度的水平。

  再举一个估算最晚时间点的例子。

  假如说你觉得目前的工作非常精彩,舍不得离开,又准备转型为专业教练,体验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并在60岁以后开始过上退休生活,那么,60岁减去十岁,50岁开始转型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述例子的差异在于,前者起步较早,有较充沛的体力去积累,而到了教练的职业成熟期(通常是转型后第五年开始)依然可以精力旺盛地应对日渐饱满的工作量。而后者纵然积累了丰富的职场经验,但是步入教练的职业成熟期时已经55岁,那时的精力已大不如四十多岁,恐怕会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纠结。

  我在自己身上看到的例子差不多与我的职业规划吻合:转型时41岁,之前在企业工作17年,带人经验16年,当我在专业教练经验积累到17年时,年龄是58岁,自由选择的空间依然有。我认识的国内外50~70岁的教练依然活跃着,有些人从事教练职业30多年,他们看起来状态比同龄人年轻而有活力,因为热爱而可持续发展,这是滋养生命最好的选择。

  04

  情绪之峰

  情绪是驱动人做出改变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成为专业教练我们也要关注情绪,既要淡定从容,也要适度找到释放情绪压力的方式。成为情绪管理的专家,是教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诸多情商理论中,很多人关注情绪的组成,自我情绪的解读和管理,与人相处之道等等。在转型成为专业教练过程中,情绪管理和成长也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

转型初期丧失感引发的焦灼情绪的弥散

面对早期挫折慢慢积累的沮丧情绪

渐入佳境后的自我接纳所调养的平和淡定的情绪

  在转型过程中找到自身情绪成长的学习曲线非常重要。这个过程我们可能会面对大量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声音,犹如攀登一座山峰,在险峻的山坡上,向上的愿望和内在的信心需要合力来拉动蹒跚的脚步和点燃绝望前的爆发力。

  为什么教练学习过程中需要督导教练的支持和指导?因为独孤时人比较容易退缩和失去信心,当有过来人伸出温暖之手相伴走过艰难沟坎,无疑是雪中送炭。

  我在近几年督导一些教练朋友开启转型之路时发现,多数人习惯性地以职场胜任力和结果评估得失,却时常忽视了自己内在成长的多方面因素,比如心智成熟度,情绪成熟度,系统化思考,人际关系构建,中年发展思考等等。当把自己当做一个个人品牌推向市场时,我们要考虑的远远不止是想要创造什么,收获了什么,而是要更加多地考虑如何投入心力去锻造自己,锤炼自己,打磨自己,接纳自己,甚至宠爱自己。

  05

  专注之峰

  专注是我在近几年打磨自己最花功夫的也是收获最大的一个领域。我在职场全职工作最后那几年,过着出差达人的生活,为了追求商业结果不辞辛劳,周末回家累得只想睡觉和娱乐,虽然成就感和收入都不错,但是为何不感到充实和幸福?我把专注力放在了哪里,从而迷失了自己?

  几年前第一次看见生命轮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不平衡,相比一些从来不休假的朋友来说,我虽已算是假休足,觉睡够,该吃吃,该干干的人了,可是无暇陪伴家人,无暇锻炼身体,无暇顾及学习,无暇与友人相聚,时间就那么稍纵即逝地流走了,我难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将持续到退休。

  转型过程中,我们将成为自己生命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得以近距离审视自己的状态,思考渴望的方向,以及聚焦于一点一滴的行动,从而去实现愿望和梦想。这样的专注可以换来更多有价值的探索和创新,以及更少的不必要的消耗。

  当生命轮变得饱满且圆润之时,就是一个人的气色因为专注平和而变得红润之时,也是一个人因为承担了内在成长的责任而可以肩负更大责任时的坦然自信带来的挺拔和自在之时。

  06

  韧性之峰

  我与朋友们都一致感慨职业生涯大约30年,可长可短,取决于一个人想过怎样的生活。最初十年是试错打基础的过程,中间十年是厚积薄发登上职业顶峰的过程,最后十年是奉献培养他人淡定退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青年期任青春飞扬成家立业,中年期敬老爱幼成为家庭栋梁,老年期找到内在的和谐平静与亲人相伴坦然面对生命日渐流逝的过程。

  人生是美好的,同时也是有限的。职业生涯是精彩的,同时也是迟早要告别的。当我们手里握着一张船票,既向往投身于未来的生活,又舍不得离开现在时,我们是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徘徊。命运之船不会因为我们的留恋而延迟启航,没有登录的船票即将作废。一辈子可以迟疑和彷徨的时间并不多,我们没有奢侈到拥有一个可以花一辈子去做出的决定。

  既然如此,我问那些渴望转型成为专业教练的朋友们:“如果放弃这个念头,如何?”他们多数都是不舍的表情以及“绝不可以”的眼神。好吧,那么,船要开了,上?还是不上?

  亚隆工作坊是我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地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学习体验。其中有一个原则就是,时间到了,一切停止。在团体中来不及说的话,不能说了,想着我“来日方长”的朋友因为不再有“来日”而抱憾流泪。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如果没有把握今天的机会,也许就永远错过了这个机会。

  面对转型的不确定和不把握时的焦灼和纠结,大概每一个都遇见过。一再的错过,也许有助于我们真正懂得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开始慢慢积累执着的坚持,以及面对未知的淡定和勇气。

  这条道路的最初一段,蜿蜒曲折,甚至是沟壑。当我们摸爬滚打,当我们浑身是泥,经历了崎岖,我们将感激这些沟壑,因为他们是山峰的倒影,陷得深,才更爱,也才有勇气为爱而攀登和前行。

  07

  攀比之峰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难以回避与他人比较,在“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传统思维和“资源稀缺,明争暗夺”的现实面前,很多人一路的成长也的确是在互相竞争中获得的。

  那么,职场攀比究竟是一剂良药,还是一壶苦酒呢?亦或是一张剪不断,理还乱的网?也许都是,也许不全是。从职业发展的螺旋上升轨迹来看,一个人步入中年,也进入了职业顶峰期,同时也是职业倦怠期,能够保持饱满的激情和充沛的精力在这根上升通道上一直达到退休,可望却未必可及。在人才发展的诸多关键因素中,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会关注一个词,叫做“可替代性”。

  从组织发展的角度看,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担纲关键岗位是获得最佳结果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培养接班人和高潜质人才梯队也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在这样的人才体系中,一个人从年轻到成熟,从基层到高层,何时退出,让更加年富力强的人上位是不可避免的课题,而这无非有三个可能选项:

让组织来统一布局,听组织安排;

自己决定何时退出,让自己亲手培养好的接班人上位;

接班人决定,以更强大的实力来让组织看到自己的替代性。

  这三种情形中心态比较平和的是第二种,心态比较无奈的是第一种,心态相对失落的是第三种。如果回到从企业转型为专业教练的人群来看,我个人认为第三种情况比较多,也就是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快速胜任,自己的可被替代性上升,在组织中继续攀升的道路越走越窄;与此同时,个人积累的丰富管理经验日渐成为不断重复且很难突破的发展瓶颈,这两个因素双向作用,形成挤压合力,推动一个人必须进行职业转型的思考和决策。

  离开了组织转型成为专业教练,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个过程中依然会遇见攀比。与同侪攀比(出师后如何发展),与前辈攀比(专业道路向上攀升的速度),与客户攀比(影响力,被认可),攀比能力,攀比机会,攀比发展,等等。

  适度的攀比有时可以成为前行的参照,使目标和方向更为明确。然而,过度攀比,特别是过于彰显自身的优势以获得更多来自他人的认可,我认为反而容易一叶障目,成为转型的障碍。

  当我们去看枫叶红了的树梢,每一片红叶都俏丽娇艳,无论是朝向太阳的还是背对阳光的,它们都因为互相簇拥彼此支撑而成为一道风景。秋风袭来,树叶凋零,当最后一片叶子孤独地悬在树枝,再美丽也是寡淡而凄凉的。

  习惯了攀比,就会格外关注得失。比方说一个辅导项目,没有被客户选上,原因有可能是客户偏好另外一位教练,但是攀比过后的心态就可能认为是客户眼光不够好。攀比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是最好的”,“我是唯一胜任的”,“我是不可替代的”。

  假如一个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习惯于攀比,无论这个习惯是从小习得还是后天养成的,当转型成为专业教练时,完全有机会让自己放下这个包袱,轻松面对各种缘分,做积极进取,好学谦卑的自己,把专注力放在独特个人品牌的培育上,成为行业中受人尊敬的人。

  08

  孤独之峰

  不再朝九晚五,没有办公室,没有下属和助理,用不着每周或每月汇报工作,没有人来评估工作,甚至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也没有人来祝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对于浸泡在职场中的“老鸟”来说,在全新的职场中独自飞翔,天天面对自己,也许会有各种孤独的感觉。

  有些朋友转型离开熟悉的组织,最初一两年,成为“个人组织”(依然有合作伙伴,但关系是松散的),或者感觉依然需要抱团取暖,选择与一些咨询公司合作,或者三五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互助互学,都是希望自己有一定的归属感,放眼望去,还有“同事”可见。

  感到孤独的时候比比皆是,比如看到老同事老东家每年热闹的年会照片;比如看到自己离开后曾经的团队一路高跟猛进地发展;比如拒绝猎头公司的橄榄枝之后陷入的得失和迷茫,还有与好友同学聚会时听到职场各种故事时,心里难免会升起身影已不再,相忘于江湖的惆怅……

  孤独,相比于热闹,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滋养。它为一个人创造了面对终极内在,可以与内心世界坦诚相见的空间和机会。

  因为孤独,才能拷问自己究竟要什么;因为孤独,才可以坚定地舍弃;因为孤独,也才能够深刻地去爱,去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温存;因为孤独,才有勇气独自面对风险,去跳跃和跌落而无怨无悔。在孤独中练就的睿智和胆略,沉着和关怀,是送给自己中年乃至晚年最好的礼物。

  孤独,是回归家庭和寻找爱的吊桥,从纷繁走向独立,犹如去陌生的国度生活,习惯了孤独就不再害怕孤独,也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陌生了。与此同时,可以收获一种自在的气质,这股气质在辅导客户时会带给对方一种独立而不评判,欣赏而不虚伪,自在而不掌控的感觉。如一阵风,飘过草地,留下彼此相知的时刻和印记。

“十年攻略:如何在十年内实现职业生涯的飞跃”

  09

  骄傲之峰

  每个人都有令自己骄傲的一面,然而骄傲是从来不被欢迎的,因为它会无情地剥夺他人的光芒,同时成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芒刺,痛而不自知。

  我常常问辅导的客户:如何给一位骄傲的下属一个建设性反馈,提醒TA做出改变?

  骄傲是华丽的外表,其深层内在是自卑。骄傲是希望别人说自己好,当别人没说,没来得及说,或者不愿说时,自己说自己好。

  很多年前,一次聚会的饭桌上,一位同事很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收发时总是自夸几句,然后笑着看着大家,希望有人附和。开始大家客气地顺口给他几句,一来二去,大家的内心生出些不情愿,便各自埋头吃饭,不再作声,他的这场“独角戏”唱不下去,只好作罢。可是,我们可以清晰在看到他没有自信,对外界的反馈开始变得诚惶诚恐,生怕跑出不同的声音,总是试图捍卫权威。

  骄傲的反面是谦卑。谦卑源于慈悲和包容,自知和接纳。如果我们把骄傲和谦卑,教练和客户用一个二元矩阵呈现,就会看到四种可能的组合:骄傲的教练和客户,谦卑的教练和客户,骄傲的教练和谦卑的客户,谦卑的教练和骄傲的客户。骄傲的教练基本无法关注客户,常常孤芳自赏,希望去掌控,容易评判客户,面对骄傲的教练,客户是希望逃走的。

  可是,谦卑的教练遇到骄傲的客户怎么办?通常我主张分三步走,接纳,澄清,放下。教练接纳和欣赏客户的内在需要,客户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可,有过人的优势希望发挥出来;教练帮助客户澄清骄傲带来的不利,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在接纳的基础上挑战客户的固有信念(我很出色,我需要众人的掌声才可以让我感到自己做得足够好了);教练鼓励其探索内在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不同路径:除了骄傲,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获得认可,不断提高?

  有些时候,骄傲和自信的边界容易含糊。转型成为专业教练的人基本上都是比较自信的,因为这条道路并不好走,放下很多习惯性的思维,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改变自己,这并不容易。自信稍微过度就容易呈现骄傲,带有伪装色彩的骄傲常常是自己没有意识,却很快被别人辨识出来的。我观察到的露出“骄傲小尾巴”的行为有这样几种:

夸大自己的优势。

对未知的事物缺乏敬畏之心。

向不熟悉的人大谈自己的过往。

“荣誉勋章”满嘴跑(名校毕业,大公司履历等)。

引用他人赞美自己的话昭示天下。

谈话中的“独角戏霸”。

不愿意认错。

为自己的过失开脱。

过度承诺。

因为自己可以做到,就轻描淡写事情的难度系数,不尊重他人的努力。

  转型成为专业教练的过程是一个人从骄傲的山峰走下,进入谦卑的世界,是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谐并相濡以沫的过程。遇见更好的自己,始于足下每一场教练约谈,以及每一次与他人相处时因为接纳自己和欣赏他人而慢慢升腾起来的谦卑之心。

  10

  丧失之峰

  职业转型是一个丧失和重启的过程。丧失了对习惯生活的依赖,以及对职业生涯中熟悉部分的把控;丧失了同事的关系,原有的工作关系将转换为非工作关系。还丧失了什么?从内在世界的角度看,那个赖以证明自己“可以将出色进行到底”的平台,一个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保障不复存在,甚至包括那份饱满的自信,等等。

  丧失是痛苦的,一路打拼辛辛苦苦披上的华丽外衣一件件地剥离,兜兜转转几乎被打回奋斗之初的原形。离开舒适圈,面对未知,可以接纳自己的选择,并继续走上自己选择的道路吗?

  我的健身教练每次都对我强调:“专注在大脑和意念,让大脑指挥身体去完成每一个动作,不要想身体应该怎样以及感受如何,那些都是干扰。”最初几次我非常难受,难受的是不习惯这样地简单机械,不习惯不表达感受,不习惯像一个机器人那样没有灵气。现在看来,那些都是对我面对丧失的挑战,渐渐地,我不再难受,可以专注地,最后,我成为了心无旁骛,除了数数,不再发出任何声音而完成动作的学员。

  健身的经历中,我体会到“丧失后成长”的滋味。在丧失过往习惯和依赖后,我的大脑变得更加敏锐和专心,在抛除各种杂念后,我的精神高度集中,那些难度系数较高的动作也可以顺利完成,最为特别的是,在重新学习后习得的能力是超越以往的,更加扎实有力的。

  丧失是一个成长的里程碑。不再拥有那些“想当然拥有”的东西后,仿佛一个赤手空拳去觅食的动物,走在荒野中,在求生的本能驱动下,每一根神经都保持敏锐,每一条肌肉都时刻准备爆发,去面对突发的危险和走入视线的食物。

  离开企业和组织,成为个人品牌,是成长的重要里程碑。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光环分离的过程,是婴儿离开母体,出生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那些在母体(组织)中汲取的营养,历练的能力,即将有一个全新的舞台去施展。分离的痛苦也是珍贵的纪念,因为过往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值得珍藏的,甚至是可以继续发光的。

  随着转型完成,进入中年期的朋友也许还会遇到生命中其它丧失,比如失去亲人,失去健康,失去婚姻,最终,失去生命。在丧失中,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沮丧,悲伤,无可奈何,然而,丧失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召唤,唤醒我们更深层次的内在觉知和对生命的敬畏。

■■■■■

  在攀登十座山峰的过程,一定会遇到同伴,可以互相勉励,彼此搀扶,以宽厚而柔软的内心去结识新的朋友。在前行的道路上,那些曾经的拦路虎们,最终都会融入身后的蓝天白云,成为人生经历中的一抹色彩,因为,有同行者,是鼓足勇气,不断向前的最好的力量。□

  - 全文完 -

原文刊发于微信公众号〖4E4U〗

本文经过编辑。

  

  张琳Linda,独立高管教练和领导力咨询顾问,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认证教练,ICF PCC,目前在美国菲尔丁研究生院攻读个人和组织发展专业博士学位。以活力+参与+助人+创新的生活方式,珍惜和感恩地度过每一天。

? 这里,是一个为教练们提供沉思并走笔的平台。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有邻书舍】

文章皆为原创,转载须经同意。

图片下载于网络。版权属作者。

提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得

《如果你相信爱情,请点击进入......》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