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即若离的关系,敌我难辨的形势,从一张张面具中甄别队友....不谈八卦和情爱,不喝茶与咖啡,不知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拒绝寡淡且毫无波澜的社交,而是迷上了在套路里,用欺诈和算计论输赢的游戏,一群人坐下来,撕逼竟也能撕出一派欢乐来,不能不说社交的定义从来不是社交本身,发光发热的永远是这些附加品,只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狼人杀坐上了这把头号交椅罢了。
群体性孤独,社交难以突破的死循环
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群体性孤独》(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中谈到了一个现象。
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并且随着时代发展,更多人聚集在一座城,甚至聚集在一栋办公楼里,与农村鸡犬相闻的生活不同,我们每天能够接触许多人,被人群“包围”。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拥有更多与他人交流的工具,微信、陌陌、探探等各种社交类APP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任何一个人进行交流,或者是随心所欲变成任何一个形象来与人交流。实际上,在这样貌似热闹且便利的环境中,却让越来越多现代人,内心蒙上更深的孤独感。
而这也是当代大部分年轻人以社交软件来达成社交目的,所难以突破的一个死循环。空巢青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游戏社交应该是中国最成功的社交模式了
生活就是一场游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玩家。不同人的生活游戏也各不相同。面临高考的考生,他们的游戏是一场竞技游戏,所以有了《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黄冈密卷》等一系列的通关道具。那么如果你们有心,那么你们一定会注意到,那些有相同目的,相同爱好的人,彼此的社交关系会更加密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年DOTA和LOL玩家的互怼,永远没有尽头。
什么?王者荣耀?那是手游,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游戏,人人都爱它。
互联网时代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多重伪装,从相貌、声音到性格,没有什么是不能自我创造的。这是现实所不能提供的刺激,相对较低的受骗风险让互联网成为“套路”的圣地。到处都是你情我愿的猫鼠游戏,输赢都是尽兴,每一个人都将娱乐至死奉若纶音。
坐地起价的结盟,泾渭分明的对立,撕逼产生的社交
“狼人杀就是一个充斥着欺骗与心理博弈的游戏。”
这应该是所有有双面人格的人最喜欢的社交方式了,不管是与朋友玩还是与陌生人玩,这种朋友不一定是队友,陌生人不一定是敌人,在假想敌中甄别友军的游戏,用一种若即若离的方式让人沉迷在欺诈、算计中难以自拔。
比如欢乐狼人杀,它不仅带来了社交,还治好了很多人的接电话语音恐惧症、微信听语音厌恶感。
社交是一种循环往复的游戏
狼人杀作为社交的一种附加品或者社交本身,在循环往复的博弈中,在一轮又一轮的发言中满足了所有人关于“社交”的需求,至于输赢永远没有游戏过程中的撕逼有乐趣。
游戏社交随着游戏被人玩腻,总有失去其社交地位的一天,不管是狼人杀还是未来的什么游戏,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是能让人娱乐,能让一群人从孤独感抽离出来的游戏,都是好的社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